首先來看第一級5842:
gm≒20mA/V
μ≒44
rp≒2.2K
當RL=10K,Rout=2.2K//10K = 1.525K
令R=47K,R' = R + Rout = 48.525K
C' = 75μs / R' = 1545.6pF
而EC88的Cin = Av * Ca-g + Cg-k-h + 散雜電容 = 52 * 1.7 + 3.8 + 3 ≒ 95pF
所以C = 1545.6 - 95 = 1450.6pF
另外一個要加入考慮的,就是所謂的Neumann常數,也就是刻片工坊將Master轉刻到Lacqure上的時候,刻片機會將超高頻濾掉,以免過多的超高頻損害了刻片頭。大致來說,這個時間常數大約是3.18μs或是3.15μs,即50KHz左右。而只要在這一級的RC網路中,加入一個電阻,就可以把這個失落的一環補起來,只是很遺憾書上並沒有講清楚這個電阻的正確計算方式,只能瞎子摸象:
3.18μs = Rneu * C
所以Rneu = 3.18μs / 1545.6pF = 2.05K
工作點大約在16mA,-0.45V,RL = 10K,取Rk = 27R,因為Rk'實在太小,所以暫時先不並聯電容。
第二級EC88:
gm≒11mA/V
μ≒65
rp≒5K
令R=20K,則R'+Rout = 9R = 180K
Rout = 5K // 20K = 4K
所以R' = 176K
C = 318μs / R = 15.9nF
因為第三級為cathode follower,故輸入電容很小,影響可忽略。
工作點大約在6mA,-1V,RL = 20K。而前一級的屏極電壓大約是90V,所以取Rk = 15K,而Rk' = Rk // (RL + rp) / (1 +μ) ≒ 300Ω ,所以取陰極電容C = 47μ時,f-3db約等於10Hz。此處陰極電容一定要加,要不然這一級的放大倍率會降到很低。
第三級5687:
作為陰極隨耦,可以用一支管子裡的其中一組,陰極電阻用18K,陰極電流就有13mA左右;甚或是兩組並聯。此處我用另外一種方法,其中一組做為隨耦,另外一組在陰極底下,當成主動恆流源,只要在它的陰極底下加個電阻,柵極對地即可。
電源:
燈絲部份,以三組317穩壓供應三種管子的燈絲,並且給予墊高。高壓穩壓採用ARC的架構,以MOSFET為主動元件,LM336為參考電壓,以IC作誤差放大。燈絲與高壓變壓器分開,主要是因為燈絲必須要先點,要不然高壓跟燈絲一起上,管子會有跳火的情況。
高壓穩壓之後,主放大板上還有若干電阻電容,再做一次濾波以降低電源漣波的影響。
下圖即是整體的主電路圖:

印刷電路板的正面與反面。事實上可以縮的更小,不過這是自用的實驗版本,先這樣就好。


零件在板子上的排列,可以檢查會不會撞在一起。

再來就進入實作了~~~
1 則留言:
班長,你好,這偏文章的架構,輸出端採用SEPP的方式,我也有一台架構幾乎一樣的前級,我想請問,如果我把輸出電容拿掉,改成變壓器耦合輸出,是否可行?
張貼留言